汪浙成:文学创作永不退休

来源: 掌上衢州 | 时间:2021-12-27 16:16:48

 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、中国作协十大代表许彤

  在浙江代表团的41位代表中,最年长者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、今年85周岁的汪浙成先生,“我自1984年底参加全国第四次作代会以来,至今已第7次参加作代会了!我既高兴又激动,同时视其为鼓励和鞭策。参加中国作协十代会,对我而言,特别宝贵,特别值得珍惜!”眼前的汪老,头戴一顶时尚的贝蕾帽,身姿挺拔,精神矍铄,神釆飞扬,让人难以将他与一位耄耋老人联系在一起。

  12月11日晚上,在杭州之江饭店,记者抓住机会与汪老对谈。他认为,对一位作家而言,在年龄上可以退休,也可以老去,但在文学创作上不存在退休,手中的笔也不存在退休,只要头脑清醒,手中的笔就不会放下。“我现在还在创作,尽管写得慢,但一直都在写。”退休后,他依然笔耕不辍,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《女儿,爸爸要救你》、散文集《远影》2部新著,长篇散文《内蒙往事》正在修改中即将出版。

  2020年9月,汪浙成先生重返内蒙,在鄂尔多斯高原,参加《草原》文学杂志创刊70周年庆典

  汪浙成的著作中,有多部涉及内蒙古自治区。“内蒙是我的第二故乡,在我的创作中镌刻进深深的印记!”提及内蒙,汪浙成深情款款。上世纪50年代,浙江奉化籍的汪浙成,和同学温小钰从北京大学毕业后,一同到内蒙古支援边疆建设。直到1986年,夫妇俩才一起调回浙江杭州。从1958年到1986年,在内蒙古近30年的工作生活经历中,从呼伦贝尔到阿拉善,他们夫妇俩走遍了内蒙古的每一寸土地,无限感慨都深藏在《土壤》《苦夏》《第三碗奶酒》等作品中,他们合作创作了近20部作品。其中,1978年他们共同创作的中篇小说《土壤》发表于1980年第6期《收获》,1982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,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首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奖项的作品。小说讲述上世纪50年代三个大学生在塞北大漠的奋斗故事,被誉为“新时期的青春之歌”,曾被改编为电影《拓荒者的足迹》,在山西、河南等地被改编成地方戏剧、连环画。今年4月,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评价道:“重读《土壤》,深深感到汪浙成、温小钰作为作家所坚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,即便在当下依然能启迪人心。”

  汪浙成表示,《土壤》是他最为珍视的作品,特别是1993年温小钰病逝后,这也成为妻子留给他最珍贵的纪念。“这是辽阔无垠的内蒙古高原给我的馈赠和恩惠,我愿用《土壤》、用绿叶对根的情意,回馈我的第二故乡。”2021年4月23月世界读书日期间,汪浙成将《土壤》的手稿、获奖证书、《土壤》7个版本及相关的评论著作捐赠给内蒙古文学馆,同时将自己的1万多册图书和许多珍贵物品捐赠给家乡奉化。5月7日《文艺报》头版刊发了汪浙成藏书捐赠和书房开放仪式的消息。

  “作为创作者,我还需要充电,还需要汲取新的力量。在作代会期间,我想听听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、中央新的精神、中国作协领导的报告,以饱满的热情开好会。回来后,我必将会议精神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,把手里的笔用得更好。”汪浙成豪情满怀地表示。

  记者与汪老是多年的文友,他对歌咏衢州也有重大贡献。在记者的新著《衢州有意思》中,有5段涉及汪浙成先生:

  第43段

  衢州连续多年跻身中国最安全城市30强,实现全省平安建设十三连冠。在清华大学发布的幸福城市排行榜中,衢州列全国第四位。在中国社科院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中,衢州列全国第十九位。当“逃离北上广”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时,衢州从默默无闻的四五线城市迅速跃居至三线,而且成了休闲旅游、投资创业和生活宜居的一线。

  衢州的生活舒适度之高,在长三角地区绝无仅有,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宜居城市。作家汪浙成在衢州发出这样的感叹:让明媚的阳光晒晒背,让新鲜空气洗洗肺,用大山里的绿色食品养养胃,这里成了华东地区难得的养生福地!

  第68段

  我经常在朋友圈晒“衢州绿”“衢州蓝”,朋友们每每艳羡不已。衢州人邀请外地朋友时最喜欢说的话是:来我们这个天然大氧吧洗肺吧!衢州空气质量之好,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前十,在全省排名第二,优良等级空气的天数几乎覆盖全年。2020年,衢州市空气质量首次优于国家二级标准。开化还举办过首届中国天然氧吧论坛呢!

  前些年,作家汪浙成来衢时说:让我这个近来饱受灰霾困扰的杭州人,一路上做深呼吸状在吐故纳新,“这里吸上一口气,能顶别处十口!”光明日报社好友彭程来衢采风,告别之际,他默默地伫立于江边,只想多呼吸几口清新纯净的空气。他向来沉静平和,这“贪婪”的样子够我长久记忆了。

  第344段

  作家汪浙成先生为衢州写过3篇作品:《衢江诗魂——寻访“初唐四杰”之一的杨炯遗迹》《莲花尖:钱塘江的根》《廿八都,遗落在大山里的梦》。廿八都,便是那座地处仙霞岭高山深谷之中,被汪浙成先生赞叹过的古镇。“老人们‘像欧洲喜欢猫的贵妇一般’神情安逸地怀揣着竹编的火熜”,这句比喻太赞了!“我想,倘若有朝一日把桃花源搬上荧屏,这里可是个理想的外景拍摄场。”谢晋导演来到古镇,慨叹道:“张艺谋如果看到你们这个大王庙,《菊豆》绝对不会放到黟县去拍。”我始终固执地认为,当年周迅出演的电视剧《橘子红了》也应该选择廿八都古镇作为外景地。

  第373段

  叶“问”衢州!这不是比武,但我们要给你点颜色看看。每逢深秋初冬时节,叶子变了颜色,形成绿、黄、红、紫等斑斓的色块,为大地披上了彩色地毯。在衢州,常见的绿化植物有300多种,其中色叶植物有20多种。公园、绿地、山间,那些鲜艳的叶子,黄红绿青褐相交,层层叠叠,到处是油画般浓烈的色彩,仿佛一个童话世界。

  衢州之秋,在作家汪浙成的笔下美如油画:“我不知道世上有哪位丹青巨擘,像秋天一样把衢州山林的色彩渲染得如此丰富而绚丽!”

  第567段

  “江山作家胡韶良写过《神一样存在的江山人》,总结了江山人的个性:江山人个性中的“硬”,是一种“硬扎相”“重气胜过重财”。江郎山屹立不倒,塑造了江山人民正直刚强的品格。

  作家汪浙成对此感慨良多:岳飞被诬入狱,满朝官员敢怒不敢言,曾与岳飞并肩抗金的江山人祝允哲挺身而出,上疏愿以全家70余口性命为岳飞父子作保……“这是何等的气概!需要多大的勇气!”

  神一样存在的江山人,是名副其实的浙西“犹太人”。目前有近20万江山人活跃在全国各地及近40个国家和地区,经商者不下10万人。我和同事去各地采访,接待我们最多的就是江山人。

热点关注

+more
“喜迎二十大”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联展启动

22家重点网络文学平台将设置活动专题页,上线优秀网络小说347部,持续到年...

会员

+more
  • 东家少爷:人生漫漫,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
  • 苍天白鹤:不想当编剧的作家不是好厨子
  • 酒徒:一直陪伴下去,直到我们都白发苍苍
  • 烽火戏诸侯:赤子之心,四季如春
  • 管平潮:网络文学创作要有精品意识
  • 裘荣康
  • 毛晓青
  • 柳明晔

排行榜

+more